在山东省青州市区西南12公里处,坐落着一处历经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村落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以“农业种植、山果加工、旅游服务业”为主,这就是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的井塘古村。

井塘村村主任孙世德告诉记者,“井塘古村始建于明景泰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我们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井塘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对原始村落进行了综合开发,打造了‘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同时,依托古村丰富的文化基础和自然资源,打造了蜂蜜馆、村史馆、婚俗馆等乡村记忆展示馆。”

深挖历史文化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走进井塘古村,一群游客正在古井边提水,古井曾作为村民们的主要生活水源,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井塘人。在古井口的下面有一个蓄水的池子,井水透甃石西出,流入池子,村里人把它叫做“塘”,从塘里不断有水穿孔外溢,形成一瀑布,注入小溪。因为井和池塘紧连,这里最初定名为“井塘峪”,后改为井塘,沿用至今,村名也由此而来。

村民们告诉记者,井塘古村的历史故事众多,其中“衡王嫁女”这一典故最为深入人心,讲述的是明朝衡王女儿下嫁该村吴姓子弟的故事,村落也正是由此不断发展起来,村中建有仪宾府,现尚存管家院、地窖、石桥、古井、古庙、古道、石狮、古槐等,其中石砌房民居建筑及民俗文化在此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是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借助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井塘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利用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独有的资源,对井塘古村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利用,经过开发,先后恢复修建了本村中张家、吴家和孙家三大姓别的古宅院大院以及四合院,恢复修建了古炮楼、古戏台,修缮了古庙、古围墙,铺设了3000多米石板路、1000多步石台阶,栽植了各种不同的绿化树和花卉,建立了游客接待中心、售票中心。村民闫贵敏说:“自从我们村发展旅游以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村民们越来越幸福了。”

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井塘古村根据村历史、文化、民俗和当地土特产的优势资源,在古村景区内建立了村使馆、婚俗馆、物产馆、蜂蜜馆,酒房、面条房、豆腐坊、山里老味道等原汁原味的乡村记忆展示馆。“自从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的蜂蜜在旅游的带动下,销路越来越宽了,同时创立了我们自己的品牌,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了。”井塘古村蜂蜜馆负责人吴庆娟深有感触。

井塘村通过深挖历史和地域特色,打开了乡村旅游这扇致富大门,趟出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依托传统种植业 创新发展绿色农业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井塘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传统山楂种植业,创新出了一条绿色农业之路。

井塘村古来就有种植山楂的传统,位于古村南边的玲珑山,一直是山楂种植的集中种植区,由于地域的自然特点,井塘村种出的山楂品质好、产量高。近年来,井塘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山楂,村里山楂种植的面积和产值不断增加,山楂种植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井塘古村村主任孙世德告诉记者,“我们村山楂种植土地面积达8000多亩,每年山楂产量在2000多万斤,山楂价格平均一斤七毛钱,一亩地的收入差不多在一万块钱,所以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比较高。”

山楂的产值高了,井塘村两委还积极鼓励村民对山楂进行深加工,不再是单一的售卖山楂鲜果,还将山楂制成山楂干、山楂片等产品,村民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收益。井塘村的山楂加工,从一开始用手工铡子铡,发展到如今用电机切,实现了全自动化加工,一天可以加工一万多斤山楂,深加工产品年产量能达到一百多万斤。

近年来,井塘村的山楂已经畅销到天津、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井塘村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山楂干加工基地,现在在井塘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山楂产业,“小山楂”映红了百姓的“致富路”。

如今的井塘村,为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持深耕“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绿色产业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更加幸福富庶。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