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何官镇南小王片区实施党建引领,推行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发展模式,成立片区党总支,依托区位、农业优势,积极招引项目,丰富业态,探索走出了“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实现了自身的美丽蝶变。
坚持“一个引领”,推动土地组块集中
据了解到,南小王片区的8个村皆是典型的北方村落,每村每户地块小而散,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前几年许多村民撂荒土地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无钱办事”问题突出。
怎样才能让村民“富”起来,村庄“活”起来?2008年起,南小王党支部率先确定了土地流转的思路,成立片区党支部联合办公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片区党总支,以片区党总支为龙头,把党员凝聚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成立青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合作社。
村民史洪亮告诉记者,合作社刚成立后,对于是否加入土地合作社持观望态度,村里主动加入的村民也不多,但是片区党总支带领党员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总账”,史洪亮心动了,把4亩半地承包给了合作社,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史洪亮表示,去年根据合作社“固定收益加浮动红利”的分配方式,算上股利和分红,年底一共从合作社得了18000多元。
这样,通过党建引领、党总支领办,各村党支部协同发力,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引导村内土地有序流转,将土地化零为整,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017年,耿家里双村裴德相通过租赁方式加入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2019年他又扩大规模,目前总计承包了两个各占地4亩的全自动配置蔬菜大棚。裴德相算了一笔账,自建一个高科技智能大棚大概需要投入五六十万,而租一个每年只需要5万元租金,并且合作社还会根据大数据分析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种植,抛除各项投入,两个大棚一年能净收入约30万元。
做实“一个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给南小王片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当地可谓是风光无限。但南小王片区党总支深知当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某个产品的竞争,为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南小王片区率先探索推行了从生产到品控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配套建设起了蔬菜交易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恒温库和加工车间,日供应各类蔬菜已达300吨以上。
在生产端,合作社把流转过来的分散土地进行整理,规划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粮食种植区、良种繁育区等区域,实现了规模化集中经营,建立起南小王、北大王、吉家里双等8个村的“错位错时错峰”种植生产基地。
在销售端,村里首先引进了专门从事蔬菜销售的天禄农业,与全国24个合作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14个城市组建了专门共享仓库,建起二级配送市场,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在天禄农业蔬菜交易中心,分拣打包辣椒、黄瓜、菜椒等新鲜蔬菜的工人们忙个不停,一箱箱优质蔬菜不断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天禄农业相关负责人孟繁军告诉记者,他们从2017年来到南小王村,目前平均日发货在200吨左右,一年共计7.3万吨左右。
在品牌端,通过合作社高科技智能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辣椒、韭菜、萝卜、山药等多种蔬菜均已通过国家级有机蔬菜品牌认证,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了独属于“南小王”的蔬菜品牌。
在深加工端,2021年,片区又联合新上了泽远中央大厨房项目,大力发展预制菜,提高蔬菜附加值。“我们已开发了40多种预制菜产品,直接供应饭店、食堂、超市等。”泽远食品总经理袁朴凯介绍到,“供销大厨房项目总投资1.3亿元,现有2条预制菜生产线,年加工蔬菜能力在1万吨左右。”
实施“双治融合”,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南小王片区通过“双治融合”,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一方面坚持“自治”强基,借鉴发展青州市推行的“居民街巷长制度”,明确划分各党支部网格边界,网格内借力乡贤治理力量,引导村民共同制定自治章程、自治公约,片区内进行契约化管理,定期举行党支部的民主议事日,对涉及片区发展的重大事项,定期举行全片区网格代表议事制度,形成的决议全片区公示征求意见,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另一方面注重“德治”教化,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实行村民千分制管理办法,制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章程,完善村规民约,党员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积极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等,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大量文化惠民工程落地,村庄实现和谐善治。
截至2022年,南小王片区8个村庄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各类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产值6.5亿元,片区人均年收入从十几年前的2300余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5万元。南小王片区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的“党总支+合作社”模式,成为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力引擎。(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黄相伟 刘芳芳 报道)